理想照亮现实
| 招商动态 |2016-08-18
春暖花开
移民搬迁助推山区群众实现梦想
汉中市镇巴县地处大巴山腹地,位于陕西省南端,是东汉时期著名军事家、外交家班超的食邑之地,誉为“红军之乡、苗民之乡、民歌之乡”。自移民搬迁实施以来,县委、县政府抢抓机遇,始终围绕“搬得出、稳得住、能致富”目标,以城乡一体化发展为总揽,以群众就业增收为支撑,以建设健全推进机制为保障,高起点规划。高强度推进,通过5年努力,移民搬迁工程帮助老区百姓实现了“安居梦”、“市民梦”、“致富梦”。
避灾优先助推搬迁户实现“安居梦”
汉中市镇巴县永乐镇白阳村在2014年9月遭遇特大暴雨袭击,朱仕海等18户群众房屋倒塌或严重受损,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受到极大威胁。现如今,朱仕海等18户受灾群众搬入永乐镇魁星楼安置点。“现在不管下多大的雨,山沟里的水很快变清了,无论是白天干活,还是晚上睡觉,心里都很踏实了,感谢党的好政策,感谢政府关心。”朱仕海说。
朱仕海的家
历次受灾的惨痛教训使该县下定移民搬迁的决心,结合10年总体规划,坚持受洪涝、地质灾害威胁的群众优先搬迁的原则,到2016年年底实现避灾对象全搬迁的目标。五年来,共搬迁避灾群众6437户21786人,占避灾搬迁总任务的89%,受灾害威胁的群众不再担惊受怕,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创业增收致富,“安居梦”正逐步实现。
城镇化助推搬迁群众实现“市民梦”
按照“做美县城、做强集镇、做靓村庄、做优社区”的城乡一体化发展思路,立足川陕渝大生态旅游承接地的远景目标,坚持打造“一镇一风格”、“一点一特色”、“一街一景”,五年共建集中安置点78个,其中60个在城镇规划区,共安置6773户23337人,城镇安置率达到76.9%。通过加大安置点配套设施建设力度,“山连水、水连山“式宜居安置点成为集镇最靓丽的建筑,搬迁群众生活得更加自尊自信。
刘书军,原居住在镇巴县兴隆镇火焰溪村三元坝组,原居住地条件恶劣,交通十分不便,一直有想搬到集镇居住的愿望。移民搬迁实施以后,刘书军一家于2012年搬迁到了兴隆镇水田坝社区,住进了一套110平方米的上楼安置房,并在集镇租了一门面房做小生意。2015年冬天,刘书军组织水田坝社区的安置户到广东佛山学习舞狮(龙)技术,回到兴隆镇组建了舞狮(龙)队,活跃在春节、“月月喜相逢”晚会上,闲暇时在组织搬迁群众在水田坝社区茶苑广场上跳广场舞,生活十分滋润。
后续产业助推搬迁户实现“致富梦”
刘树正,现年62岁,家住镇巴县黎坝镇长柏树,居住条件差,在家长期从事农业生产,现金收入少。2015年该户从长柏树就近搬迁至春生村。为了解决搬迁户增收致富问题,黎坝镇通过招商引资,引进黎丰农业开发有限责任公司,在春生村扎根,主要从事特色辣椒的产、购、销,刘树正充分利用原有土地等生产资料经营模式不变的优势,大力发展辣椒种植,2015年,该户种植辣椒10余亩,实现经济收入3万元,搬迁后的日子过得红红火火。
镇巴县整合雨露计划、阳光工程、农民创业等培训政策,围绕市场急需的热点行业,为搬迁户至少提供一人的免费技能和创业培训,累计培训移民对象6000余人次。该县是劳务输出大县,利用成功人士在外发展矿产企业较多的优势,通过亲友、邻里相互介绍等方式,带动移民户的富余劳动力进入矿产业务工,共输出搬迁群众 4000余人,年人均收入3.5万元。
以城镇为载体,鼓励和引导搬迁户发展个体经济,近两年搬迁户在城镇创业就业的达到810户,年户均增收2.5万元。同时,根据地理区位和资源优势的差异,规划片区产业发展布局。东片重点发展茶叶、魔芋产业,1200余搬迁户受益,年户均增收2.5万元;中片以煤炭、锰矿产业促搬迁户增收,有750名搬迁群众在煤矿、锰矿企业务工,年人均创收4万元;西片着力发展蔬菜、核桃、板栗等特色产业。900余户搬迁群众得实惠,年户均增收2.5万元。
通过移民搬迁,汉中市镇巴县的搬迁群众的生产生活悄悄地发生变化,搬迁梦正逐步实现,正如镇巴民歌所唱“搬新房、娶新娘、生活喜洋洋”,移民搬迁让理想照亮现实。
记得长按二维码关注哦!